close

  “選擇當村官,我無怨無悔!農牧區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將在這片廣闊的田地上演繹激情燃燒的歲月!”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克松居委會黨支部第一書記張小波在博客里寫下自己的豪情。
  2008年,張小波從西藏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應聘到西藏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克松居委會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幾年來,他扎根農村,剋服困難,打開了高原農村一片廣闊新天地。
  挖“紅色內涵”,鑄文化品牌
  克松居委會被譽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在這裡誕生了西藏第一個農村黨支部。
  當張小波得知自己成為克松居委會的一名“村官”時,激動地說:“能在這麼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村子工作,這是我的榮耀。”結合克松居委會實際,張小波首先想到挖掘“紅色文化”,發展旅游業,把克松建成歷史文化名村。懷揣著這個願望,張小波開始努力搜集有關克松居委會的史料,並制定了《克松居委會紅色旅游民俗文化村規劃方案》。
  張小波經常走訪群眾,在一次談心時偶然瞭解到,1968年居委會群眾曾自編自演過一部反映舊社會農奴生活的話劇。他認識到,復排這一話劇十分有意義,這是克松村“活著的歷史”。
  經過一年的籌備,通過幾位當年參與排演老人對劇情、臺詞回憶的整理和反覆推敲,2011年3月25日,話劇《農奴淚》在克松居委會“慶祝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設立3周年”活動中首演,產生強烈反響。此後,該話劇在西藏各地受邀演出20餘場,觀眾達5.6萬人次,得到了廣大幹部、群眾和學生的歡迎。
  帶種植能手,建無公害蔬菜基地
  克松居委會位於山南地區首府城市澤當鎮近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發展蔬菜種植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對農技一竅不通的張小波愣是看準了克松村蔬菜種植的前景,積極向上級主管部門申報。2010年9月,在縣農牧局的幫助下,克松居委會建設了69棟無公害蔬菜大棚。
  2010年11月,克松村無公害蔬菜基地正式落成。經過一年試種,生產的無公害蔬果陸續上市。為打開銷路,張小波每天早晨4點就起床,帶領村民去菜市場賣菜,並組織種植能手成立了蔬菜、瓜果、花卉專業協會,使參與種植的農牧民當年平均每戶增收1萬多元。
  張小波並不滿足於小打小鬧,目前他正在申請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建立克松蔬菜品牌,對蔬菜進行簡單的包裝加工,使其走進超市、機關食堂、學校等,推動克松蔬菜的產業化發展。
  60名村民孩子的“編外老師”
  5年來,張小波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還給自己取了一個藏族名字——“扎西”,他說“扎西”藏語意為吉祥,另一個寓意是自己扎根西藏的願望。2011年,在他村官3年的任期結束時,村黨支部和村民紛紛向組織提出,要求他繼續留在村裡,面對村民的信任,他堅定地選擇了留下。
  從2008年大學畢業來到克松村,幾年裡,他從未回過自己在甘肅的老家。忙完村裡的日常工作,他就不定期地入戶走訪調查,為村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還義務擔當起村裡孩子的課外輔導員。
  2009年暑假的一天,居委會一位大姐領著自己上小學的孩子羅布找到了張小波,請他在暑假期間幫助孩子提高漢語水平。得知這一情況後,居委會其他農牧民群眾也紛紛請張小波幫助輔導自家孩子,張小波笑著“照單全收”。慢慢地,學生由1個變成10個,由10個變成20個,最後竟有60多個孩子來聽他的課,居委會三間辦公室都擠得滿滿的。
  “小波用汗水和真誠,贏得了大家的信賴和好感。”克松居委會老支部書記邊巴次仁說。
  由於工作出色,去年10月,張小波當選為克松居委會黨支部第一書記。談起當村官的這段經歷,張小波說:“只要懷著一顆為民服務、甘於奉獻的心,你就不覺得苦,相反,你會感到快樂、充實,收穫就越多。”(本報拉薩12月8日電 本報記者 尕瑪多吉)
     (原標題:青春燃燒在高原農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u97xuqtp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